本网综合消息:旅游旺季期间,各市州立足自身文旅发展定位与独特资源禀赋,精准施策、错位发力,形成“差异化推进、互补性赋能”的良好发展格局。各市州既深度挖掘区域特色,充分释放个性优势,打造独具辨识度的文旅名片;又紧密联动、协同发展,强化全域文旅资源整合与功能互补,共同勾勒出一幅“全域协同、多元出彩”的青海文旅高质量发展全景图。
以西宁为中心,强化辐射带动,激活全域文旅动能
西宁市以“精准监管+业态丰富”激活省会辐射力。通过全链条监管机制,涉旅购物场所投诉同比下降67%,旅行社投诉下降39.2 %,游客满意度达100%;深化“一芯一环多带”城市文旅发展格局,以力盟商业巷、唐道637为核心培育夜间消费场景,夜间消费占比达40%;依托清凉避暑气候优势,构建“避暑+康养+文旅”融合发展模式,推出避暑康养、生态旅游、艺术展演、体旅融合等“夏都西宁·多元魅力”十大主题文旅活动,编制《夏都避暑民宿标准发展指引》,新增特色民宿床位2000余张,带动住宿和餐饮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.3%。西宁入选携程2025中国100经典目的地口碑榜。
以海东、海西为代表,聚焦痛点破解,筑牢市场运行底线
海东市以“联动机制+匹配需求”筑牢安全防线。建立“市县联动、部门协同”的常态化监管机制,旺季期间累计巡查整改安全隐患百余处;精准对接游客消费需求,以平安驿等核心景区为重点,发展短途休闲、周末微度假产品,聚焦个性化与定制化方向,通过打造网红打卡地、策划特色文旅活动,持续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。海西州以“设施升级+技防监管”提升服务硬实力。投入超4000万元用于景区停车场、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升级,新改建10座旅游公厕,有效缓解游客如厕压力;在G315“U型公路”等热门节点设立专项巡查点,核查过往车辆超1万辆次;构建“人防+技防+联防”三位一体防控体系,妥善处置涉旅投诉,投诉量同比下降50%。
以海南、海北为重点,深挖资源禀赋,做强核心文旅品牌
海南州以“服务消费+特色产品”做优青海湖IP。既出台旅游产业奖励细则、落实十条游客便民优惠,又依托赛事、文化、电影资源开展“跟着赛事、文化、电影去旅行”活动70余场,带动游客量、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8.42%、25.39%,同时持续巩固优化“三点一线”精品自驾之旅及8条生态旅游自驾线路,提早谋划冬春季冰雪体验项目与惠民活动,推动冬春“冷资源”转化为文旅“热产业”。海北州以“机制创新+政策让利”扩大客源市场。推行“四保三强化”监管服务机制,深度挖掘环湖生态旅游资源,以“观湖”“观鱼”“观鸟”“观羚”为特色,持续丰富研学、银发、生态游产品;成功举办王洛宾音乐文化旅游节等文旅活动近百场,依托青海湖同宝山、祁连山・岗什卡雪峰、圣泉湾生态体验区吸引游客超828万人次;精心策划推出“登雪峰、穿林海、赏开湖、泡温泉、瞰云海、游原子城、尝特色美食”精品路线,同步实施“九免费四优惠”惠民政策,规范“拉马经济”等特色业态,全方位提升市场吸引力。
以玉树、果洛为突破,补齐设施短板,激活文旅发展活力
玉树州以“奖励政策+设施完善”突破发展瓶颈。出台“引客入玉”专项奖励政策,持续推介青藏中线、南线“唐蕃古道”进藏精品自驾线路;同步新增客房、床位及文旅驿站、自驾营地等接待设施,打造“1+3”夜游街区并推出沉浸式演艺项目,进一步丰富夜间文旅供给,全方位提升接待能力与体验感。果洛州以“生态旅游+主体培育”填补业态空白。构建“旅游+农牧业”“旅游+体育”“旅游+电商”融合发展模式,举办14场次各类体育赛事活动,助力“农体文旅商”产业深度融合;推动多家“僵尸”旅行社恢复经营,实现旅行社数量翻倍,成功打破跨省接团“零记录”,全方位激活文旅发展活力。
以黄南为示范,靠制度与赛事双轮,推动文旅业态升级
黄南州以“制度保障+赛事融合”推动文旅转型。通过制定文旅市场整治方案、构建“7项保障机制”规范市场秩序;借助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、2025青海热贡文化旅游节及青甘陕西川文旅推介等活动激活发展动能,加速文旅产业向“生态+文化+康养”复合型模式迈进。